2017年4月27日

《医学源流论·元气存亡论》(清·徐大椿)

      徐大椿(1693~1771),原名大业,字灵胎,号洄溪,江苏吴江人。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,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六年,年七十九岁。性通敏,喜豪辩。自《周易》、《道德》、《阴符》家言,以及天文、地理、音律、技击等无不通晓,尤精于医。初以诸生贡太学。后弃去,往来吴淞、震泽,专以医活人。大椿著书颇多,有《兰台轨范》、《医学源流论》、《论伤寒类方》等,都为医学之籍。他精勤于学,平生著述甚丰,皆其所评论阐发,如《医学源流论》(1757)、《医贯砭》(1767)、《兰台轨范》(1764)《慎疾刍言》(1767)等,均能一扫成见,另树一帜,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。又著《难经经释》(1727),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(1736)、《伤寒类方》(1759)等以及后人整理的《洄溪医案》及《乐府传声》,虽曰遵经诠释之作,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。后人将其所著辑为《徐氏医学全书六种》等板行,流传甚广影响极大。

原文摘自《医学源流论》——

      养生者之言曰:天下之人,皆可以无死。斯言妄也,何则?人生自免乳哺以后,始而孩,既而长,既而壮,日胜一日。何以四十以后,饮食奉养如昔,而日且就衰?或者曰:嗜欲戕之也。则绝嗜欲,可以无死乎?或者曰:劳动贼之也。则戒劳动,可以无死乎?或者曰:思虑扰之也。则屏思虑,可以无死乎?果能绝嗜欲,戒劳动,减思虑,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。其老而眊眊而死,犹然也。况乎四十以前,未尝无嗜欲、劳苦、思虑,然而日生日长。四十以后,虽无嗜欲、劳苦、思虑,然而日减日消,此其故何欤?盖人之生也,顾夏虫而却笑,以为是物之生死,何其促也,而不知我实犹是耳。当其受生之时,已有定分焉。所谓定分者,元气也。视之不见,求之不得,附于气血之内,宰乎气血之先。其成形之时,已有定数。譬如置薪于火,始然尚微,渐久则烈,薪力既尽,而火熄矣。其有久暂之殊者,则薪之坚脆异质也。故终身无病者,待元气之自尽而死,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。至于疾病之人,若元气不伤,虽病甚不死,元气或伤虽病亦死,而其中又有辨焉。有先伤元气而病者,此不可冶者也;有因病而伤元气者,此不可不预防者也。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,亦有元气虽伤未甚,尚可保全之者,其等不一。故诊病决死生者,不视病之轻重,而视元气之存亡,则百不失一矣。至所谓元气者,何所寄耶?五脏有五脏之真精,此元气之分体者也。而其根本所在,即《道经》所谓丹田,《难经》所谓命门,《内经》所谓七节之旁,中有小心,阴阳阖辟存乎此,呼吸出入系乎此。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,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。此中一线未绝,则生气一线未亡,皆赖此也。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?盖元气虽自有所在,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。寒热攻补不得其道,则实其实而虚其虚,必有一脏大受其害。邪入于中,而精不能续,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。故人之一身,无处不宜谨护,而药不可轻试也。若夫预防之道,惟上工能虑在病前,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,使元气克全,则自能托邪于外。若邪盛为害,则乘元气未动,与之背城而一决,勿使后事生悔,此神而明之之术也。若欲与造化争权,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,则无是理矣。

 

简译——
      养生家的理论说:“普天下的人都可以不死。”这话是虚妄的,为什么呢?
      人的一生自出生哺乳以来,开始是孩提,之后是长大,之后是强壮,一天盛一天,为什么四十岁以后,饮食供养和从前一样,人却一天天的走向衰弱?有的人说:“这是由于嗜好欲念伤害他的缘故。”那么断绝嗜好欲念便可以不死亡吗?有的人说:“这是由于劳动伤害他的缘故。’’那么戒除劳动便可以不死亡吗?有的人说:“这是由于思虑扰乱他的缘故。”那么屏弃思虑便可以不死亡吗?果真能够做到断绝嗜欲,戒除劳动,屏弃思虑,能避免疾病早死是有的,而他由衰老到昏耄,由昏耄到死亡,依然如此。何况四十岁以前也不曾没有嗜欲、劳苦、思虑,然而却一天天地生长;四十岁以后,即使没有嗜欲、劳苦、思虑,然而却一天天地消减。这里边的缘故是什么呢。
      人们活着的时候,回视夏天昆虫的短命而后笑,认为这种动物的从生到死,何等短暂啊!却不知我们人类其实像这种动物一样罢了。当他坐胎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寿数了。所说一定的寿数,就是禀受的元气。看它看不见,求它求不到,它附在气血里边,主宰气血之前。它在人成形的时候,已经有了一定的气数。好比把木柴放到火上,开始燃烧的时候火苗还小,渐渐的时间久了火焰就猛烈起来,木柴烧完了,火焰便熄灭了。它的燃烧有时间长短的不同,是因为木柴的质地有坚硬和松软的不同。所以一生没有疾病的人,等到自身的元气自然消耗完了便死亡,这就是所说的享尽天年。至于有疾病的人,如果元气没有受伤,即使病重也不会死亡,如果元气受伤,即使病轻也会死亡。然而其中又有分别:有的是先损伤了元气然后生病的,这是不可以治疗的;有的是因为生病损伤了元气的,这是不可不预防的;也有由于错误治疗而损伤到元气的,也有元气虽然受伤却不严重,还可以保全的。它的等第不是一种。因此诊断疾病判断病人死活的医生,不是看疾病是轻是重,而是看元气是存是亡,就百分之百地没有差错了。
      至于所说的元气,寄托在什么地方?五脏都有五脏的真精,这些是元气的分支。而元气的根本存在的地方,就是《道经)所说的“丹田”,《难经》所说的“命门”,《内经》所说的“第七椎的两旁,中间有个小心”。阴阳开合就存于这里,呼吸出入系于这里。它虽然没有火却能让全身都温暖,没有水却能让五脏都润泽。只要这里一线不断,就生命一线不死,都是依赖这个。
      至于生病以后保全的方法是什么?元气虽然是有它所在的地方,然而实在是和五脏六腑相连接的,治疗疾病的时候,所用寒药、热药,或攻法、补法,没有掌握它的规律,便会使其实证更实,使其虚证更虚,必定会有某一脏大受伤害。邪气侵入到人体,五脏真精不能接续而至,元气便没有地方寄托,因而受到损伤。所以人的全身,没有一处不应当谨慎护理,而药物不可以轻易试用。至于预防的办法,只有上等医生才能在生病之前预先考虑到,不使病势发展到已经横暴而没法挽救的地步。假使元气能够保全,就自然能够把病邪推托到体外。如果邪气过盛造成危害,就趁元气没受伤,和病邪决—一死战,不要拖延造成难以挽回,后悔莫及。这就是掌握其精神灵活运用的办法。如果要跟造化争权力,让普天下的人永不死亡,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。

You may also like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