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观点
王充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元气,“气”和“气化”来说明万物、人及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,认为物之生是元气的凝结,死灭则复归于元气,犹如水凝而为冰,冰释而复为水一样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。 其宇宙演化模式为:
天地——气(元气、精气等)——万物(包括人)。
1.天地皆体
(1)哲学宇宙观上王充主张天地本原论,认为天地是从来就有的,“大地不生,故不死。唯无终始者,乃长生不死”。
(2)王充反对浑天说,而主张天和地都是平正的,都是物质实体。“天之与地,皆体也”。《论衡·记义》:“夫天者,体也,与地同。天有列宿,地有宅舍,宅舍附地之体,列宿著天之形。”这是根据当时天文学中的盖天说所作出的哲学概括。这种观点在自然科学上是不正确的。但其哲学意义在子确定“天”的物质实体性.把天还原为自然,以否定董仲舒的目的之“天”。
(3)天地的运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,无需假乎外力。“地固将自动”’“星固将自徙”。列星随天而转,日月附天而行。虽然天地运行的规律在当时还没有充分揭示出来,但天地运动的客观性是不容怀疑的:“自然之化,固疑难知,外若有为,内实自然。”天地自然运行,人们所要探究的不过是其所以然罢了。
2.气、元气、精气
气和元气都是天地派生的。
“天地,含气之自然也。”
“夫天覆于上,地偃于下,下气蒸上,上气降下,万物自生其中间矣。”
天含气,天施气,人禀元气于天。
认为气和元气是天地派生万物和人的中介。 气是总称,元气是特称。
元气是比较精微的一种气,“元气,天地之精微也”。 精气是元气中的精微部分,是构成人的精神的精微物质。东汉王充说:“天禀元气,人受元精”。意谓天施放元气,人禀受了元气中精微的气。“人之所以生者,精气也,死而精气灭”。
(1)气是指构成天地万物(包括人在内)的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。
这种统一的、普遍的物质元素就其性质上分,有阴气和阳气;就其存在方式上言,有有形和无形。“天去人高远,其气莽苍无端末。” 元气运动的特点是“和”与“通”,他说:“夫阴阳和则谷稼成,不则被灾害。阴阳和者谷之道也。”(《异虚篇》)“血脉不调,人生疾病;风气不和,岁生灾异。”(《谴告篇》)“是故气不通者,强壮之人死,荣华之物枯。”
(2)人、物的生,都是元气的凝结,死灭则复归元气,这是一个自然发生过程。
“万物自生,皆禀元气。” “人之生,其犹水也,水凝而为冰,气积而为人;冰极一冬而释,人竞百岁而死。”自然界的万物发生种类的多样性,是由于禀受元气的厚薄精粗不同。万物“因气而生,种类相产”(《物势篇》)。如像“能飞升之物,生有毛羽之兆。能驰走之物,生有蹄足之形”。这都是因为“禀性受气”不同,因而发生形体上的差别。
(3)气所凝成的人、物,有生必有死;而作为物质元素的“气”,无始无终,无端末,不生不死,永恒存在。 “有血脉之类,无有不生,生无不死,以其生,故知其死也。天地不生,故不死;阴阳不生,故不死。死者生之效,生者死之验也。夫有始者必有终,有终者必有始。唯无终始者,乃长生不死。”
3.关于元气和万物的关系:物气之理
王充认为,天地之气能感动人物,人物却不能感动天地之气,因为前者是“本”而后者为“末”,本巨大而末卑小,故“微小之感不能动大巨”。
他注意到物与气、物与物相互之间量的分折,认为如果人们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无限夸大就是“不达物气之理”。
他在分析、认识物气之理的基础上提出“同类通气,性相感动”,解释了“月毁于天,螺消于渊”等生物钟现象;并提出了“同气相成.殊气相革”的朴素辩证法命题。王充的“物气之理”理论大体包括三层含义:
[1]气本思想。认为一切有形物都由气构成,并且终究要复归于气。
[2]气化思想。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气化流行、生生不息的过程;
[3]自然感应思想。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构成的统一整体,气与气、气与物、物与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作用。从这种气一元沦的“物气之理”的理论出发,王充批判了“天人感应”的畿纬迷信说。
4.王充还用元气自然论来解释“命”
王充把“命”看作是元气变化的“适偶之数”(《论衡·初禀》)。他说;“人生性命当富贵者,初凛自然之气,养育长大,富贵之命效矣”。用元气变化过程中的偶然性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生死富贵等‘命”的现象,这固然有助于克服“命”观念中的神秘因素,但却同时用偶然性代替了必然性而陷入新的神秘性。这是王充元气自然论的自然观的固有缺陷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后来发展为唯物主义的气本论和气化论。